锻压文化
锻压文化> 知识、人物、历史

拥宪企业文化

铁墩头上有学问,铁匠铺里大文化。这是本刊记者日前走访无锡知名锻造企业——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留下的深刻印象。从50年前的铁匠铺,到现今被誉为“天下第一锤”的国内知名锻件生产商之一;从50年前的一位铁匠小伙子,到现今成为一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固定资产3700万元人民币的知名锻压企业掌门人。翻开“拥宪锻造”5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无一不透露出锻压人那打铁般的实实在在。

上世纪60年代铁匠铺在“拥宪”重现

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现坐落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厂房林立,车间机器轰鸣,布局整齐划一。走进厂区,在整洁、漂亮的办公楼入口大厅里有了惊奇的发现,即60年代的铁匠铺在这里重现:64年由无锡王元吉锅厂浇铸的打铁铁墩(据说已存世寥寥),60年代打铁用的水缸改制土炉灶和土风箱,二十世纪60年代打铁用的铁锤、铁钳、照明煤油灯…….这就是当代人看到都很稀奇的上世纪60年代打铁铺原型。据企业办公室人员介绍,重现的这一打铁铺原型,就是拥宪锻造有限公司50年前起家时的缩影,而那打铁墩,正是“拥宪”企业掌门人、董事长洪永华在上世纪60年代打铁亲手使用过的铁墩头。看着这一铁墩头,“拥宪”掌门人、董事长洪永华感慨万千:“这铁墩出自于上世纪60年代无锡的著名锅厂王元吉浇铸,现在是‘老宝贝’了!当时我是用板车拉回来的,有250公斤重,当时我一个人照搬,现在4个年轻人也不一定搬得动。这可是我打铁生涯最早起步时的见证。”

1.png

洪永华先生与他的铁匠恩师

一张张老照片勾勒出打铁人的艰辛

在拥宪锻造有限公司办公楼的每个楼梯间,你都能看到那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铁榔头、铁钳子、台虎钳、台压机……. 上世纪60年代洪永华在铁墩上打铁的照片赫然在目,也把人们带入50年前那打铁人艰难创业的岁月里。

创业艰辛百战难。据洪永华回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生产资源极度匮乏,生产力非常低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经济开始发展,我国能自行生产拖拉机及著名的解放牌汽车。另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农村经济开始发展。他应用了毛主席曾说过的一段话:“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他说,正是这句话,点燃了以农村集体副业以及社队企业为代表的乡镇企业的萌芽时代的星星之火。1964年,无锡东绛拥宪村顺应时代潮流成立了一家农机具修造厂,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家靠手工敲敲打打的社办小厂竟然经历了50年的风雨考验,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了现在的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在煤铁大王周舜卿所兴建的周新古镇上,一位14岁的少年也开始踏上他宿命的旅程。

2.png

老照片一

16岁打铁小伙闯出一片新天地

1966年,厂里新来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学徒锻工,那年他16岁。就是这个区区16岁的毛头小伙,已经是在外摸爬滚打了两年的上手铁匠师傅了,打把锄头、铁耙什么的那是信手拈来。小伙子清楚的记得,1964年那会儿在周新镇上拜师学艺时,师傅曾说过:“三年可以出一个状元,但出不了一个铁匠。”铁匠这门生计,没有言语间的传授,只有在实践中体会,靠的是悟性和果敢。踏上锻造生涯最关键的第三年,小伙告别了游走于村头街巷的铁匠生活,进入了社办企业,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个小伙就是现任无锡市拥宪重型锻压厂厂长、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永华先生。

3.png

老照片二

洪永华回忆起那个年代时说,当时许多生产大队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办企业作为副业,部分农民从田地里走了出来,进入了手工业领域。原来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汉,凭着现场观察和口口相传,开始学习交流起了生产工艺和经验。搭个炉子,架个铁砧,拉着风箱,扬起铁锤,叮叮当当地打造起一片新天地。这些顽强发展的社队工业,被毛主席称为“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到了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在中央指导下,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使得更多的农民走进了乡镇企业。

打铁人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洪永华回忆起1984年出任拥宪锻压厂厂长时不无感慨。当时,厂里的生产设备只是250KG空气锤和壁炉,年产值20多万。工厂从原来的为本地农民提供农机具维修转型到向周边地区提供机械用锻件,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线。为了适应当时市场,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当时工厂资金紧缺,怎么办?洪厂长想来想去,决定土法上马,于是开始组织全厂上下自行设计并制造1吨皮带锤,通过前后一年多时间制造、调试完毕。有了新设备,厂里生产锻件的规格上得以扩大,于是就开始生产了上海二纺机的进料板,此时料板材质为2Cr13,必须用Φ200×1500mm的材料锻到45mm的高度,这在当时的设备上是相当困难的。洪厂长几天彻夜未眠,通过数天思考,仔细研究,终于编制好了工艺。加工方法出来了,照理说可以交给车间执行生产了,可洪厂长还是不放心,不顾缺少睡眠引起的牙痛反而把牙给拔了,亲自到现场指挥把关,终于使产品成功生产,并得到用户好评。当时仅此一项便获利25万元/年。

市场是变化和发展的,为了再次适应市场需求,1990年厂里决定添置3吨蒸汽锤。在当时,这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举措,如果成功上了新设备却没有足够的订单,会使整个厂子一下子陷入亏损状态而大伤元气,有着很大的风险。于是一方面安排设备的安装,另一方面着手了解并开拓市场;一边用双手施工作业,一边用双脚寻访客户。从新厂房打桩开始到试生产,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在没有办公室,没有门卫的情况下就正式生产。拥宪人凭着一股子蛮劲,赢得了周转资金的时间,也赢得了石化行业这个新市场。

4.png

1990添年置的3吨蒸汽锤

小铁匠锻造成“天下第一锤”

在这个历史时期,已经发展起来并具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以其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它必将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状态如何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搞好一个企业,除了一个带头人外,必须组成一班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在质量和生产上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发展,才能经受得起严酷的市场考验。如何提高并保证产品质量?是拥宪人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在当时90年代,ISO9000族标准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已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为了紧跟市场与时代步伐,厂里决定建立质量体系。对常规企业来说运行质量体系应该问题不大,但以当时锻压厂的情况来讲,难度还真不小。锻造这个古老行当又脏又累,是个苦差事,厂里的员工基本是农民出身,而且文化程度也很低,如何让这些大老粗们用上老外的管理方法,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洪厂长带头学起了质量体系的基础和术语,走访多处,请来了大厂有经验的工程师们来手把手地指导大家。于1998年5月开始贯标,编制文件,建立并运行质量体系。期间,习惯了粗犷式管理的“铁匠们”叫苦不迭,不知说了多少回“弄不像的”,要打退堂鼓。在以洪厂长为首管理班子的带头下,硬是扛了下来,通过纠正与预防措施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1999年1月通过中国船级社的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从而在市场上取得了主动,赢得了日立建机、德国苏拉这些外资客户的认可。另一方面,为了抓产能,拥宪人积极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在2000年自行设计并成功制造了3吨装出料机和3吨操作机,全厂上下勤于思考和研究讨论,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出来的锻件无论从外观还是质量都稳步提高,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好评,被同行们称为“天下第一锤”(注:指同等型号锻锤的生产能力)。

让金色的铁砧继续闪耀

5.png

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企业新貌

 

2007年拥宪人把“新家”坐落到了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冠以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之名,继续发扬“靠质量,争市场;守信誉,诚交友”的拥宪精神。企业从多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拥有外形检验、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力学试验、金相分析等检测手段;除锻造及热处理车间外,另设有机加工车间,主要设备有3600吨、1250吨液压锻造机,4米、1.6米环锻机及5吨电液锤等重型生产设备。企业先后又通过了压力容器用锻件安全注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A级、CE/PED锻件产品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及清洁生产认证。产品范围涵盖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石化、机械、能源等领域,用户来自全国各地,遍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地。

6.png

江苏拥宪锻造有限公司现代化设备

 

建厂至今50年中,以洪永华为代表的拥宪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忘创造社会效益:捐助汶川灾区,捐助当地幼儿园,组建拥宪村治安警点,多次捐助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学生念书,帮助当地困难户盖房及就业,捐助本厂患疾员工,解决本厂外来打工人员的居住及生活问题,做到有急必救、有求必应,尽自己的力量来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企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唯独不变的是一颗勿忘初衷、一丝不苟的匠心。洪永华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锻造业堪称是十年磨一剑,没有十年打一剑的精神,中国就不可能造出万吨水压机和万吨轮。造航母离不开锻造业,火箭、导弹同样也离不开锻造业。作为中国的锻造之乡无锡,应该为中国的锻造业多做贡献。我们江苏拥宪锻造将会一如既往为中国的锻造行业辉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同时服务社会,让金色的铁砧继续闪耀。


上一篇:“锻压文化”随想
下一篇:“锻压文化”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