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政策纲领

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

锡委发〔 2015 〕 40 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现结合无锡实际,就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兴起,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对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和组织方式带来巨大变化,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开始形成。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巩固其技术和产业领先优势,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新兴经济体纷纷实施重点赶超战略,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力争在本轮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政策意见,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新形势新变化,对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更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无锡坚持实业为本、产业立市,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无锡对产业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经济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总体上还处在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创新链的中低端环节,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繁重。实践证明,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无锡必须牢固树立“产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坚定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计划,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再创优势,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潮流,围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目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二)发展方向

    ——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把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精密传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集成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促进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行为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新产品,壮大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实力。着力开发一批智能技术和智能产品及装备,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深入推进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企业精益生产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积极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新上项目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和要求,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分布式光伏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建立绿色产品供应链。发展以现代休闲农业、现代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服务化。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促进企业从产品设备供应商转向系统集成总承包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延伸企业服务链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线下等创新模式,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大力培育“互联网+”经济,引导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能级,全面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围绕产业结构高端化,大力引进高端项目、发展高端产业,加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围绕产业链高端化,通过“强链、补链、建链”等措施,集聚资源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围绕价值链高端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标准引领力度,深化产品品牌培育,形成“无锡制造”的品质影响力。围绕市场链高端化,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加快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无锡作为立足全球视野的领先技术开拓者、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引领者、支撑区域发展的服务经济先行者、改善地区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把无锡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市。

    ——质量效益领先。建立起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2%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产业集约集聚。“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到位注册外资180亿美元。引进一批投资规模超10亿美元或100亿元人民币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大,年销售超100亿、500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经营业绩好、盈利能力强,年纳税超10亿、30亿的纳税大户;发展一批竞争优势明显、资本运作能力较强、公司治理良好、企业持续发展,市值超200亿、500亿的上市企业。培育和形成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

    ——创新能力强劲。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人才总量突破18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1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6万人,建成5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科技服务平台。省级以上品牌达到800个以上。

    ——生态环境改善。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0%。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其中新增用地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立足现有基础,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加速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聚焦七大先进制造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和集成创新,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打造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精密工作母机、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装配系统、增材制造等智能成套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关键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装置及部件;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参与国产大飞机、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研制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燃汽轮机和航空发动机“两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配套产业;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深海作业工程船和半潜式海洋工程平台,拓展海洋工程总承包业务。节能环保产业: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机车产业:进一步提升太阳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绿色能源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专用车等三大类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光电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以及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及服装产业:加快发展功能型、复合型、差别化、高仿真的化学纤维,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依托我市纺织面料精良、服装品牌高档的优势,向品牌化、时尚化发展。

    ——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建立“千企技改”长效机制,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两化融合、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技术改造支撑能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组织重点领域攻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研制能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计划,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鼓励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配线等智能化制造装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柔性制造单元,提高企业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把无锡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建设工业云平台,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提升质量、品牌和标准影响力。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倡导“无锡品质”,努力实现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产品理念,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无锡制造整体形象。加大标准引领力度,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牵头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快“无锡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各环节全面渗透、对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重要作用,围绕现代金融、文化教育、广告创意、工业设计、商务会展等领域,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层次、集聚区发展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城市服务功能和居民消费水平“五个提升”。立足服务业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骨干企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拓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担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重点在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加快发展,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骨干企业。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市民“衣、食、住、行、游”消费质量。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充分发掘旅游业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充分激发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活力,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融合发展。借助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加快马山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进万达旅游城、田园东方、江阴海澜马术旅游区、宜兴阳羡湖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加强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引导整合传统商贸业,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家政就业、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开发社区消费潜力,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经营。

    (三)积极推动“互联网+”经济

    ——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商贸、“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创新商业模式,促进跨界融合创新,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支撑保障“互联网+”的新硬件工程,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互联网。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务器等研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发展“互联网+”相关技术装备和软件,提高“互联网+”平台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关键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装备能力。

    ——搭建“互联网+”开放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的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开展政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鼓励各级创新平台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线开放。加强公共服务,开展“互联网+”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工程监理等服务工作。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提升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无锡太科园、宜兴环科园、江阴滨江科技城等五个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争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现代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各类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推进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布局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现代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定期研究和发布现代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现代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整合创新资源,发挥产业联盟创新作用,组织联合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服务体系。选择一批能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培育市场支持终端用户为主要环节,以重大建设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为依托,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大力建设众创空间。各地要充分整合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源,在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科创载体中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股创办孵化器,加快孵育创业企业。办好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形成一批高成长性创业企业。

    (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科学评估利用外资绩效,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重点领域积极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层次的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到账外资180亿美元以上,全市制造业项目利用外资占比60%以上。

    ——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强化投资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推动产业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延伸,不断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钢铁冶金、化工化纤、电线电缆、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优势行业企业到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建厂,绕开国际贸易壁垒,开拓新兴海外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承揽境外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推动节能环保、光伏风电、海洋工程等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承揽系统集成业务,供应配套产品。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创新外贸业务模式,推动进出口环节相关部门创新业务监管模式,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扩大机械装备、海工船舶、电力通信、光伏新能源、电线电缆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巩固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传统产品市场份额,努力打造新的出口增长点。

    (六)坚持重大项目引领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规划,瞄准重点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集成政策、集聚力量,重点围绕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支柱产业,引导各地抓住国家央企改革、军民融合等重大机遇,瞄准国内外著名企业和上市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超10亿美元或100亿元人民币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努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本地化发展。鼓励支持本地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收购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在行业内位居前列、能够参与国际协作分工和竞争的“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积极推动现有存量企业稳心留根,扎根无锡,实现基地化、总部化发展。

    ——完善项目招引决策机制。建立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市区联动“一事一议”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市领导挂钩服务制度,督促项目推进,及时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对在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项目和对上争取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奖励。

    (七)提高开发区建设水平

    ——分类推进开发区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是无锡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是利用外资的主阵地。国家级开发区突出创新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支持经济综合实力领先、产业特色明显、内生动力突出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对其他省级开发区,按照控制数量、整合提升的原则,鼓励扶持向特色产业发展,做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开发区支撑能力、集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市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0%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一般预算收入、GDP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0%70%50%50%以上,“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强开发区产业规划修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的基础上,结合无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重新定位园区内产业布局。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借鉴自贸区改革理念和做法,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贸易便利化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开发区服务能力,增强开发区科技人才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开发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数均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高层次人才数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60%75%以上。

    ——提高开发区管理能力。优化开发区管理职能,明确综合类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给予部分有条件的开发区充分的管理权限,理顺开发区与所辖乡镇(街道)和所属行政区的关系。加强对开发区的动态管理,对连续三年列全市后两名或规模太小、履行管理职能及建设发展长期不达标的开发区,实行退出机制,完善开发区考核体系,对各类开发区分别设置考核指标,通过分类进一步引导开发区特色化发展。大力支持开发区招商引资,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增强开发区服务能力,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营造“公平、公开、透明、便捷”的综合商务环境。

    (八)努力构建低碳循环生产方式

    ——加快工业绿色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鼓励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的高耗能企业加大先进绿色工艺装备和先进工艺流程的应用力度,促进重点用能装备节能改造,推动高污染企业实施环保技术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开展能效对标。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监管,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以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产品再制造。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广产业布局耦合循环链接,积极创建生态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大幅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准入条件、行业标准、差别电价水价、补助资金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创新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机制体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建立工作机制。把现代产业发展作为无锡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查考核,推动政策落实,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实行现代产业“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无锡市现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推进工作目标落实,协调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加强目标考核。科学制定有利于无锡现代产业发展的目标考核工作评价体系,将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市(县)区、市各有关部门和市属各国有企业集团,研究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定期对目标任务推进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检查督促,将评价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形成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和奖惩分明的考核导向。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产业项目在无锡的落地生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引导,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研究制定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工作方案,加以持续落实推进。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政策,优化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落实行政审批“权力清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企业“收费清单”,全面推广“容缺预审”,大力推进“服务前移”。运用大数据推进审批全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能。大力推进“一照一码”的工商注册登记改革,推行企业简易注销、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在一些领域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大幅度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建立以并联审批、依法承诺制、备案制和事后监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落地快速审批通道。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试点政策,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大通关环境,不断完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模式。

    ——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创业者创业、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环境。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加强市场监督、行业监督和执法力度,使企业、个人、政府、组织等各类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都能遵守市场规则。

    ——完善服务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诚信社会,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提升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建立多层次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促进公平竞争。

    (三)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保障产业用地。在更高层次上构建“1236”节约用地战略布局。摸清全市产业用地现状和开展工业闲置资产调查,建立产业用地绩效管理平台;优化城市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产业用地规模、布局和形态;推动以建设用地规模、布局为重点的“多规融合”,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加快“三化一体”基准地价建设,构建引导现代产业发展的地价体系;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发展现代产业的涉土税费标准。按照至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的总要求,通过提高现有企业产出效率、盘活存量土地和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等方式落实好配套工业用地。

    ——提升发展载体。大力推进旧园区、旧厂房改造升级,制定社会资本参与现有工业园区实施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容积率和集聚度。充分发挥各类工业集中区、服务业集聚区和科创载体功能,整合园区发展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引导各园区根据自身禀赋,突出差异化发展,形成鲜明的“一园一品”产业特色,大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土地开发密度较高的地方, 积极建设都市型产业载体,发展都市型产业。

    ——强化金融支撑。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加快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等新金融业态创新,着力发展以股(产)权类、金融资产类、大宗商品类等要素市场平台,打造“金融+产业+交易”的现代金融产业链。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扎实推进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政策资源,营造有利于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的金融环境。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培育以“四化”型特征为主的上市后备资源,推动更多优势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或新三板上市(挂牌)。支持大集团、大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拆上市和资产注入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发挥上市公司综合功能,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和再融资,推动企业投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做大做强国有担保机构。成立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亿元的市级国有担保企业,并赋予其公益型或准公益型的职能,允许其在把控一定比例赔付风险的前提下,降低担保门槛和担保费率,扩大受惠企业面,使国有担保机构成为有效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的制度安排。

    (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避免突击收税。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认真落实国家、省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创新税收征管机制,营造依法征税、依法减免税,有利于低端企业退出、现代产业进驻的市场环境。

    ——加大财政支持。制定出台无锡市现代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按照“转变方式、注重绩效、市区联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持,统筹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聚焦支持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产业领域发展,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市、县(区)累计安排总额不低于200亿元的现代产业发展资金,其中,市级安排80亿元,江阴市40亿元、宜兴市20亿元、锡山区和惠山区分别10亿元、滨湖区10亿元、新区40亿元、三城区5亿元。

    ——创新支持方式。改革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传统方式,现代产业发展资金总量的50%100亿元,通过政策优化整合,5年带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累计投入约3200亿元,以“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等方式,聚焦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大力实施“拨改投”,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规划与项目指导目录,按照“1+N”模式分别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振兴股权投资母基金和各类产业投资子基金、并购子基金和天使投资子基金等,通过与金融资本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带动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累计1000亿元;聚焦重点“拨改贷”,根据我市确定的技术升级改造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指导目录,支持存量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通过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贴息的方式,带动产业资本投入和信贷投入累计1000亿元;创新机制“拨改转”,根据我市先进制造业投资招商指南和年度产业招商项目投资分解目标等,通过市对区一般转移支付方式,重点支持增量先进制造业投资发展,鼓励各板块加大先进制造业重(特)大项目的招引力度,带动制造业招商引资累计到位投资600亿元和信贷投入600亿元合计1200亿元。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各级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规定,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对照周边城市收费标准,依法依据对不合理或标准过高的收费开展清理。严格行政收费执法程序,严防以中介收费替代行政收费,并切实降低中介服务费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涉及制造业的各种鉴定、检测检验、评审等结果实行互认互通,不得重复进行。建立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完善企业举报和反馈机制,促进存在问题的快速整改。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无锡(江阴)港和内河航运综合功能,加快完善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提升无锡空港地位,大力发展空港物流,加快推进沿江、跨江、跨湖重要通道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公交营运水平。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拓宽无锡与全球知名大学合作空间。积极推动江南大学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江南大学医学院,加强省市共建太湖学院,支持民办学院专升本,积极引进或新办12所理工类本科学院。进一步提升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教资源支撑。

    ——强化小微企业发展帮扶。加大惠企政策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解读和宣传国家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各部门落实小微企业政策的成绩和经验,切实提高小微企业政策知晓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规模,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促进“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合作共赢、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小微企业集群。

    (六)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动力源泉。要把大力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作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开展企业家培训,实施“基业长青”企业家培训工程,对企业家进行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对获得“优秀企业家”称号的,聘请为市政府经济顾问,参与全市重要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深入推进“企业家评议机关”等活动,让企业家在监督政府和部门各项工作中有更多发言权。加强对企业家的服务与宣传,真正使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回报、生活上有待遇、精神上有荣誉、权益上有保障。高度重视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和引导,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生代企业家。

    ——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努力集聚产业人才,制定紧缺人才认定扶持办法,定期发布无锡现代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在扶持产业的同时完善产业人才环境,形成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继续大力度引进优秀大学生来锡就业创业,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人才项目的全面合作,全面推动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能级,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园,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大对中介机构的培育力度,提升人才寻访、人事外包、人才培训、战略咨询水平,构建统一、有序、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大市场”,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的配置水平。

    ——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力度。积极实施技能提升工程,加强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技能培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建立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发布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服务网络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健全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为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

    ——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强化企业的用人根本地位,结合产业特色制定人才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精神物质奖励、补贴扶持、股权激励等形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鼓励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创新创业,切实解决人才在落户居住、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各种困难,全面改善人才保障水平。继续推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创业服务体系,以人才及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各类科技人才搭建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寻求合作的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持续提升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形成“精准化服务”的模式。


上一篇:无锡市公益创投活动实施意见
下一篇:无锡市公益创投活动实施意见